智慧的城市应是宜居的
来源:2014年10月23日“科技日报”第六版 | 作者:ganlin | 发布时间: 2014-10-29 | 1129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      早在上海世博会期间,新奥集团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“沪上·生态家”中就进行了一些探索:可以吸碳和制油的微藻屏风、基于燃料电池的家用热电联供系统、太阳能光伏屋顶与围栏、微风发电系统,甚至连健身用的自行车都可以用来辅助发电……
       该项目展示的新奥泛能规划,是为了解决区域一定发展时期内的能源需求问题,而进行的集电力、热力、燃气、分布式能源等专项规划于一体的总体筹划和部署。
       通过利用新奥系统能效与泛能网技术,因地制宜为区域构建泛能网系统,实现区域能源的高效利用、智能调配与优化,促进区域绿色、低碳、生态、智慧等高标准目标达成。
       随后,新奥将这一理念应用于“生态城”的建设。其参与建设的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80.8%、全系统节能率达50.7%、建筑节能率达65%、二氧化碳减排率达64.6%。

       企业应打通大数据与居民需求的链条
       在李京伟看来,打造宜居化的环境需从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,如购物、餐饮、银行、医疗、教育、娱乐、交通等公共服务上下工夫。
        李成名则表示,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还侧重于硬件建设,如布设传感网获取数据。相比于之前的静态信息,现在可以获取更多动态和实时信息,比如某时段的交通流量、空气质量、雨量等。此外,相比于前几年部门之间信息不流通,最近几年信息壁垒被打通不少,信息和数据的共享集成有了较大进步。
       “目前缺少的是对这些整合在一起的大数据分析挖掘的能力。”李成名说,“这种能力才能有效帮助城市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,决定城市智慧的程度。”
       他认为,如果说此前打通政务信息壁垒,建设基础网络设施更多依赖于政府的话,那么今后一个阶段,挖掘面向民生等各个领域的应用,服务于老百姓,打造更宜居的城市环境,则主要应该是相关企业的任务。“在这些大数据和老百姓之间还缺少一个链条,那么这正好是企业的机遇,他们可以参与进来,深度挖掘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需求,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。”